研究人员

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研究人员

江 湄

 

江湄,女,1970年生,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,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,同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至今。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
 目前从事中国史学史、思想史、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、研究工作。在大陆、台湾、香港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,出版论著一部(合著),译著一部。曾完成两项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,参加一项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,承担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,现任高教部马克思主义工程《中国史学史》的专家组成员。

 主要研究方向:一、中国古代史学史、思想史的研究,目前正从事国家社科基金《北宋史学与儒道复兴》的研究工作。二、中国史学与学术的现代转型:在过去的五年中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《重建“传统”: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典范转移》的研究工作。三、近30年大陆史学趋势与思想现实,已出版《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》,并获得200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
“全球史”是当代历史思维的重要转向和突破,将成为史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新课题。在这个中国真正走入世界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的时代,将“中国史”置于世界文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之中,既可以突破中国史解释模式中的“西方中心论”,也使我们得以反省指向现代民族国家之成立的中国史叙事,从而给中国史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问题。

 作为全球史研究中心的成员,我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到思想上的启发,产生了研究上的新思路和新课题。受到“全球史”的启发,结合自己已有的研究,我将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累:一、宋元时代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其“中国”意识;二、近代中国从“天下”观到“世界”观的转变及其“世界”观念的文化特质。我相信,来自中国历史的思想资源将为建设一个多元平等的“齐物”世界作出贡献。

◆论著目录:
专书:
《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》(合著) 北京:当代中国出版社,2001年。获得次年北京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
译书:
《科技与性别——帝制中国晚期的权力织造》,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2005年。
论文:
1、中国古代史学史与思想史:
《“史法”背后的“史意”——论刘知几伦理主义史学思想》,《兰州大学学报》1994年第4期;
《 “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” ——元代史家苏天爵》,《文史知识》1995年第10期;
《“正统之辨”与元代史学思潮》,《中国史研究》1996年第3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历史学》转载;
《欧阳玄与元代史学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1997年第3期;
《“直笔”探微:中国古代史学“求真”观念及其思想特质》,《史学理论研究》1999年第3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历史学》转载;
《中唐儒学“复兴”与史学观念的转变》,《河北学刊》2000年第3期;
《汉代〈左传〉学与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早期发展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》第二辑,北京: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;
《述开国继统,论治世良模——苏天爵〈元朝名臣事略〉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1年9月20日;
《究“汉道”之所由——评陈苏镇《汉代政治与春秋学》,《二十一世纪》(香港)2003年第2期;
《论“正统”论的兴起与历史观的变化》,《史学月刊》2004年第5期;
《从“大一统”到“正统”论:唐宋之际历史观念的嬗变》,《史学理论研究》2006年第4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》转载;
《以“公天下”大义正“家天下”之法:论中唐《春秋》学的“王道”论述及其时代意义》,
《中国哲学史研究》,2006年第4期;
《究竟什么是“政治儒学”——评蒋庆著〈政治儒学〉》,《哲学门》2006年第1期;
《北宋诸家〈春秋〉学的“王道”论述及其论辩关系》,《哲学研究》2007年第7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哲学》转载;
《“天人之际”的新境界:宋代道学家怎样看待“天”与“人”的关系?》,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》2006年卷;
《宋元时代的“通变”论》,《学习与探索》2007年第1期;
《在后现代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史学的思想价值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8年第3期;
《论“正统”论的演变及其文化功能》,《学习与探索》2008年第4期;
《史学、思想与时代——试论白寿彝主编六卷本〈中国史学史〉的研究视角》,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》2008年卷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历史学》转载;
2、中国史学与学术的现代转型:
《钱穆:一生为中国文化续命的史家》,《历史教学》1999年第5期;
《梁启超民族主义历史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2年第3期;
《“新史学”之“新”义——梁启超“人群进化因果”论中的儒、佛思想因素》,《史学月刊》2008年第4期;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历史学》转载;
《从“士君子之学”到现代“人生哲学”:论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及其思想意图》,台北:《淡江大学中文学报》第20期,2009年6月;
《论梁启超“学术”观念的儒学性格》,《史学史研究》2009年第4期;
《傅斯年的“中国大历史”》,北京师范大学“历史知识的社会化问题”研讨会论文集,2010年11月;
《“齐物”世界中的学术、道德、政治与风俗:章太炎独特的“学术”观念及其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释》,香港城市大学“章太炎与东亚学术”研讨会论文集,2010年12月;
3、近30年大陆史学趋势与思想现实:
《“文化热”、文化史与当代史学的观念变革》,
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5期,《新华文摘》2000年第2期转载;
《当代中国史学的两难之境——对“史学危机”的一种回顾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01年第4期;
《“实证”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》,《史学月刊》2001年第3期;
《社会史:一种新的史学范式与新的通史观念》,《史学月刊》2004年第2期;
《在“社会史”论战的延长线上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2004年2月18日;
《“新社会史”的来路与去向:评〈空间、记忆、社会转型〉》,《社会学研究》2005年第2期;
《“和而不同”的世界如何可能?——评酒井直树〈现代性与其批判: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问题〉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3期;
《八、九十年代以来大陆知识界“中国文化”意识的变迁与分歧》,《2007年华人文化论坛——当前知识状况》,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社2007年12月;
译文:
余英时:《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》,《学术思想评论》第5辑;
黄进兴:《清代考据学的转向》,《学术思想评论》第9辑;

◆ 研究项目
1998年至2000年:参见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“当代中国史学思潮”
2003年至2006年:参加国家教委科研项目“中国古代历史理论”宋元部分
2005年至2009年: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“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典范转移”
2007年至今: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“北宋史学与儒道复兴”
2010年至今: 教育部高等教育新编教材《中国史学史》专家组成员

◆ 主要国内外学术交流(近五年)
2005年12月,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“礼、伦理、文化认同”学术研讨会
2006年7月,扬州大学“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”学术研讨会
2007年8月,台北淡江大学中文系“两岸的新文化运动”合作研究
2008年9月,大连大学“史学文化与批评”学术研讨会
2008年12月,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短期访问考察
2009年5月,台北淡江大学“文学与哲学”学术研讨会
2009年10月,上海大学“近代中国学术转型”学术研讨会
2010年11月,北京师范大学“历史知识的社会化问题”学术研讨会
2010年12月,香港城市大学“章太炎与东亚学术”学术研讨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