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培养

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人才培养

泉州考察报告(三):自然环境?对外交往?经济文化生活——从环境史理解昔日的泉州

     2010614,泉州考察遇暴雨。后来几天在福建省内,山体滑坡、泥石流阻碍了交通。这引起我们对一下问题的思考:

  1. 泉州古代所遭遇的自然灾害都有哪些?其情况是怎样的?
  2. 古代泉州人民是怎样应对自然灾害的?
  3. 古代泉州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对泉州产生了哪些影响?

一、泉州的自然条件与农业困境。

1、自然条件

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晋江流域,面向台湾海峡,背负戴云山区。唐代建州,宋元时辖地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泉属六县及同安、厦门(古属同安县),面积为12 500平方公里,占福建面积的10%

1)从地形地貌上看,泉州属多山之区,全区地势由西北戴云山区向东南泉州平原依次递降,平原面积极为狭小,唯一的成片平原泉州平原现在面积仅345平方公里,占全区面积的2.8%。事实上泉州平原要比现在狭小得多。在地貌方面,除泉州平原属堆积地貌外,广大丘陵山区多属侵蚀剥蚀地貌。由于外力的作用,植被覆盖率低,冲刷坡与冲沟发育迅猛,造成水土流失严重,对农田基本建设影响极大。

2)从土壤上看,泉州沿海地区多为滨海盐碱土,含盐量高;而广大丘陵山区则为砖红壤性,红壤质地粘重,酸性较强,有机质贫乏,自然肥力低,不宜种植粮食作物,只适合种某些经济作物。《泉州府志》在谈到土壤条件对泉州农业的影响时说:(泉州)硗之地,钱难施;斥卤之区,冲压不常,为腴田者仅矣”

3)从气候上看,泉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时旱时涝,夏秋之际又常有台风暴雨为害。仅据《乾隆泉州府志》记载,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(683),到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)的三百八十四年间,台风、干旱、水灾、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侵袭泉州就达二十三起,平均十六、一七年发生一次,造成“坏民庐舍数千百家”、“多民喝死”、“无禾”,以及“种不入土,人相食”的惨状。我们去时,正好遭遇了洪涝,引起了水土流失,造成铁路、公路被冲毁。

2、农业困境

    由于上述泉州的自然条件限制,再加上当时人口比较稠密,从而造成了人多地狭的现状,粮食缺乏不足以供给泉州本地人口的需求。

3、应对措施:农业转到商业和手工业

    泉州把眼光转向了商业是环境的挑战与社会主体的应战的结果。古希腊人之所以从迈

锡尼时期的农业经济转向城邦时期的工商经济,则是古希腊既负山面海,又有地狭人稠的压力刺激的结果。同样泉州的情况也是类似,泉州人于是在当时有利的条件下开始发展工商,泉州港也发展成为以外贸为核心的港口经济。而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。

二、泉州自然条件与海上丝绸之路源头

在泉州的几天里,我们重点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——九日山。山中古迹遍布,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,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。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,要靠风驾船。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,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。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,每年番舶扬帆之际,泉州郡守和市舶(海关)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,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,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,并刻石留记。

九日山 祈风摩崖石刻

 

1、泉州港具有成为优良港口的自然条件

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的东南部。晋江入海口北岸。唐静云二年(711)置州。这里地处江海交汇处,又有优良的港湾。泉州湾中的后渚港,背山靠海,港道深广,是泉州港的主要泊所。泉州南面围头湾内的安平港又称南港,港阔水深,无风涛之险,是泉州港著名的支港。泉州地处亚热带,气候温暖,港口终年不冻。这一天然良港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泉州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2、腹地广阔并且与内地联系的便利

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的东南部,且面朝大海,距离东南亚和印度洋的距离都比较近,占有优良的地理优势。这样的地理优势宋元泉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通商网络,从本郡所属七邑物资调配到两侧兴化、漳州与福建上四军州的土产资源交流;从沿海浙广海南米粮纺织原料到内地城市的舶来品交易;从印度洋沿岸、阿拉伯半岛、东非海岸至西太平洋,这都是泉州广阔的贸易圈。

三、由此产生的对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

1、对外贸易带来的农作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

香料在泉州的传播就很典型。宋元时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就是从南海诸国进口香料,香料进口贸易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宋元时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。考诸宋元食经,不难发现当时的饮食比之前朝后代史多了“香辣”味。由于香料的广泛应用,香料贸易“射利”甚巨,宋元泉州人从海外贩运到逐渐设法移植。宋人每以香料为泉州土产,而泉州亦以香料为土贡。

甘薯、烟草、落花生、棉花、南瓜、龙舌兰、菠萝、茄子以及占城稻都是通过海外贸易传入我国的,而茶、甘蔗、大豆、龙眼等我国特有农作物也随之向外传播。

泉州海交馆展品

 

2、盛行海神崇拜

泉州地区与水有关神抵,主要有观世音菩萨、龙王、九日山通远王和法石的玄天上帝,以及海神天妃。正是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,泉州地区对海神的崇拜极盛。

在宋元之际,泉州海外交通的迅速发展,北宋泉州设置市舶司,东南沿海的泉州港成为空前繁荣的国际贸易通商港。当时船队的动力只靠夏、冬两季的信风,在这两季舰队出航之前。提举市舶官员和郡主组织举祭,就形成了祈风和祭海,遂有折风神和通远王的出现。在此次泉州之行我们有幸见在九日山昭惠庙见到通远殿。

九日山昭惠庙 通远殿

 

3、多种宗教共存交融

    随着泉州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,世界各大宗教伴随着经济、文化的交流,顺着陆路和海路传入泉州,使泉州云集了多种宗教。各门外来宗教与本土的道教,长期共存,互相渗透,共同创建泉州丰富的宗教文化。 泉州的宗教有道教、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、印度教、摩尼教等诸多宗教,其历史悠久、史迹丰富,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。 各种宗教的传播,对于泉州社会生活、文化艺术、风俗民情产生了深刻、广泛的影响。从古及今,各种宗教虽有一些负面影响,但也建造了许多桥梁、医院、学校和举办了不少公益事业。闽中桥梁甲天下,泉州桥梁甲闽中,历史上泉州建筑了100多座桥梁,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资或参与兴建的;泉州僧人还曾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泉州人往海外谋生,许多人同时带去祖籍地的宗教信仰,并在侨居地传播。因此泉州也是道教、佛教和民间信仰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,与海外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,往来频繁。

泉州的寺庙留存的碑刻、匾额、楹联、诗词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。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上,立有两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,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,分刻成四面,每面各刻一个圆盘,圆盘内浮雕印度教神话故事和图案。神话故事的内容大都出自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《罗摩衍那》。大雄宝殿前拜坛的须弥座束腰部,砌有73方印度教的狮子和人面狮身石雕,这些完全是希腊、印度的雕刻艺术风格。现在摩尼教早已失传,但在晋江华表山尚留有举世罕见的摩尼教珍贵史迹——草庵。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兴替,现在泉州尚有道教、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观教堂五六百座。此外,还有大量民间信仰的乡土神祗小宫庙数千座。由于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,有些寺庙把佛、道、乡土神祗一起奉祀,兼容并蓄,它们各自拥有不少信教群众。

泉州的多种外来宗教文化,与原来的泉州儒、道、释文化互相渗透,相互吸收;各种信教群众长期和睦相处,互不排斥、互相尊重,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。

总之,泉州宗教文化丰富多彩,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。


泉州清净寺 奉天坛(伊斯兰教礼拜堂)

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立柱

 

四、结语

全球史研究要要注重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。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兴衰演变,能获取经济资源的多少则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,而且大的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。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。而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全球史的重要范式之一。

(第三组成员:张珉璐  张丽婷 刘畅 史悦 王叶英)